文/宋光辉【结构化金融】炒股配资网
无论从保费规模收入还是资产管理规模,泰康养老保险算是国内养老保险的标杆。然而,根据泰康养老保险应监管要求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:
泰康养老保险2023年四季度净利率为-12.1亿元,当年累计净利润为-9.9亿元;2024年二季度净利润为-2.91亿元,2024年上半年累计净利润为-14.76亿。
01
保险公司是在赔钱赚吆喝
在整体利率下行的环境当中,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一再下调,已经彻底告别3.0时代,这个实际上预料之中的事情。
在三年前,当时我写过一篇文章《保险,你以为的青铜,实际上是王者》,在文章中指出,当时3.5%的收益的保单产品,将是未来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。随后,保险公司下调了收益率。
保险公司下调收益率的背后,是保险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偏低,根本无法支撑高收益率的负债端产品。
由于一直以来的监管限制,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,当前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过于保守,大部分都配置在固定收益产品方面,权益占比10%的水平。
而我们看到当前银行资金充裕,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下行,目前十年期国债利率低于2.5%的水平。绝大部分的城投债,收益率都在3%以内。
保险公司给保民的预定利率为3%,加上给销售人员的营销成本及公司的运营成本,估计资金成本在4%左右,当前固定收益产品领域,已经很难找到风险可控的,收益在4%以上的产品的。这意味着,保险公司已经出现资产与负债的收益倒挂。
事实也的确如此。根据媒体报道,当前已经有76家人身险公司对外披露了2024年一季度盈利情况,目前有40家亏损,36家盈利。
超过一半的寿险公司是亏损的。行业整体利润600亿元,平安与人寿都超过了200亿元,占到行业的三分之二强。这也意味着,绝大部分的保险公司过的非常凄惨。
理论上来讲,当资产端收益下行的时候,负债端的成本也跟随下降。然而,在现实当中,保险公司既面临着保险同行的竞争,也面临着银行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的竞争。
各家保险公司处于一种囚徒困境当中,谁也不敢先行下调利率。一旦这样做的话,业务就会流向其他机构,甚至现有的客户都会出现大量的退保,从而断送公司未来的前途。
另一方面,当前的利率已经下调到这样的一个低位了。谁也不敢断定未来利率还会持续下行或是长期保持在这样的低位。
如果出现通胀等情况,那么当前的这种预定利率就是一个很低的利率了。保险公司左右为难,大概率是要被温水煮青蛙了。
日本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。很多保险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销售了5%的收益率的保单产品,导致后期产生巨额亏损,很多都破产了。
关键的问题是站在日本泡沫破灭的90年代中期,谁也不知道未来日本的利率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势。
从这个角度来讲,当前老百姓购买保险公司的产品,是在套保险公司的利。
我们看到超长期国债出来之后,很受居民的欢迎,收益率在2.6%左右的水平相比之下,而老百姓将资金购买保险,保险公司也是将资金投资到国债等高安全性的资产,而且要给到老百姓比国债更高的收益。
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保险公司的发展。我们看到保险公司出售储蓄型保单,与商业银行揽接长期存款,是类似的。
不同的是,保险公司可以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,而商业银行则受到限制不能够投资权益类资产。
而在中国这样的由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下,在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里,也就是固定收益领域里,没有其他类型的机构能够打败商业银行,甚至都没有办法生存下去。
02
固收卷不过银行,权益抵挡不过大势
而当前,保险公司一直没有形成股票投资的能力,只能留在固定收益领域里边,与商业银行缠斗,这是一个必输的局面。所以我之前有个观点,保险公司必须要在股票市场做好价值投资,才能够在未来的金融体系里边,有一席之地。
然而,中国的股票市场一直不给力,股票市场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,没有办法提供比国债更高的收益。股票市场不是一个好的资产配置的方向。而这个又是保险公司不能改变的更宏观层面的事物。
固收卷不过银行,权益又抵挡不过大势,这样的格局下,保险公司几乎已入死局。
在投资者看好债券市场的情况下,我到现在为止,也不清楚为什么保险的上市公司,还能有投资者给予这么高的估值?
当前保险公司的救命稻草来自于行业的自律定价,大家形成一种默契,维持利率低位,后面不是通过利率这种显性的价格战来竞争客户与资金,而是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来竞争。
但是,对于储蓄型保单这种简单直接的金融产品而言,除了收益率还有什么可以差异化比较的呢?最终压力传递到了保险产品的销售人员身上。可以预见,在未来,我们将看到保险销售人员的白热化的,疯狂式的营销活动。
然而,这种共谋式压低利率以及过度的营销方式等等这些,如果没有办法通过提高投资能力带来的资产端收益率的提升,根本就没有什么用。因为投资者面对的不只是保单产品,还有银行存款,货币基金,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。
最终,保险公司可能会逐步凋零,消失在金融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,一切从哪里来,最终回到哪里去。
保险,券商,信托等等,这些机构都从银行体系衍生而来,最终一切回归到商业银行体系,或是回到最原始的母体,人民银行。
正如我们看到,经过这么多年的金融创新发展,当前商业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例,不减反增,比20年前还要高。
这一切炒股配资网,不过都是周期和轮回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网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