沪指下破2900点大关,整个市场风声鹤唳。银行却一枝独秀,逆势爆发,尤其是四大行近期几乎天天刷新历史新高。
拉长时间看,年初至今,银行暴涨27%,为申万31个行业中涨幅最高的板块,而同期Wind全A指数累跌11%,相当于跑赢大盘38个百分点,妥妥大赢家。
银行逆势大涨意味着什么?
01
领涨之谜
有人说,银行大涨是救市救出来的结果。从数据上看,这种说法并非虚言。
据一季度基金披露数据看,中央汇金增持华泰柏瑞沪深300ETF、易方达沪深300ETF、华夏上证50ETF、嘉实沪深300ETF、华夏沪深300ETF份额分别为457亿份、158.7亿份、156亿份、169.9亿份。按照一季度成交均价估算,中央汇金通过300ETF、50ETF累计增持超过3100亿元。
一季度之后,伴随着市场回暖,中央汇金在二季度增持ETF节奏放缓,不过仍有300亿元。7月以来,市场持续下跌,中央汇金继续增持,从沪深300ETF盘中成交突然放量能够看出一些端倪。
7月24日沪深300ETF成交表现,来源:金融终端
上证50、沪深300第一大权重股均为银行,分别占19.88%、13.14%,且银行成分股排名相对靠前的包括四大行与招行。可见,银行是救市最为受益的板块。
并且,增持银行有示范效应,对其他主力资金亦有引导作用,容易形成一股强大合力,抱团上涨。
从逻辑上讲,银行逆势爆发并不是因为基本面改善带来的,而是由于市场风险偏好低带来的避险效应。
大盘跌跌不休,食品饮料、生物医药、电力设备等成长板块均持续下跌,深不见底,导致市场风险偏好迟迟无法得以修复。从基本面角度讲,宏观经济经历了一季度超预期表现后,在5月、6月便又迎来下行通道。对应到微观企业上,业绩表现继续下探,亦是继续调整的重要因素。
不少人认为,银行估值低也是被主力资金选中的一个因素。在年初以前,中证银行指数PB仅有0.52倍,处于历史极低水平,仅比2022年11月创下的0.49倍高一些。如今,PB已经回升至0.59倍。
中证银行PB走势图,来源:Chocie
中长期看,银行PB估值一路走低,从逻辑上讲也是合理的。因为宏观经济增速下移,银行业业绩也不可避免地跟随下降。今年一季度,42家上市银行营收下滑1.7%,拨备前利润下滑3%,归母净利润下滑0.6%。这已经是营收、利润持续下滑的第10个季度了(中间有个别季度短暂回升)。
仔细想一想,过去很多时候银行估值也很低,且出现大面积破净,为何没有获得主力资金青睐,推动估值修复呢?
可见,银行估值低并不是驱动大资金抱团银行股的核心逻辑(很多行业也跌至了历史新低,同样没有得到资金眷顾),市场风险偏好低引发避险效应、神秘力量救市被动增持银行才是大涨主因。
02
内部分化
主力资金抱团银行,也不是乱涨一通。年初至今,涨幅TOP5分别为南京银行、成都银行、交通银行、农业银行以及杭州银行,涨幅均达到35%以上,而郑州银行、兰州银行却逆势大跌10%以上。
其实,几个优秀的城商行、农商行(渝农商行、常熟银行)都远远跑赢银行板块整体表现,背后有一定逻辑支撑。
这些地区性银行大多处于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,信贷业务表现可能会明显优于全国大盘。此外,这些银行发展速度不及国有行以及股份行,大多还处于靠资产规模做大做强的阶段,后期还可依靠提升零售占比,来维持业绩增长。
成都银行便是其典型代表。看盈利质量。成都银行2023年不良贷款率为0.68%,且较2018年下滑0.86%。这是所有上市银行中最低的,甚至低过以资产质量优秀著称的招行(0.95%)。
在不良坏账率持续走低之际,成都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却持续攀升(注:这通常会被业界认为系隐藏利润的表现)。2024年一季度,该指标为503.8%,而2016年时仅为155%。
五大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走势图,来源:Wind
除成都银行外,杭州银行、南京银行等城商行业绩表现也远远超越银行业整体表现,股价表现也大幅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而过去被市场视为优秀成长股代表的招行、宁波反弹力度则中规中矩。主要源于业绩从过去高增长过渡至低增长,乃至负增长,之前大幅溢价的估值持续收窄。
如今,招行、宁波PB为0.85倍、0.77倍,而成长性更好的成都银行PB为0.83倍,杭州银行为0.79倍,均位于上市银行估值前5,给予的估值水平相对合理。
当然,42家上市银行中也有一些城商行表现糟糕,包括郑州银行、兰州银行、西安银行,股价持续新低。
其中,2022年以来,郑州银行归母净利润持续双位数下滑。最新不良贷款率为1.87%,是42家银行中最高的,不良贷款拨备率仅193%,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。并且,郑州银行亦是42家银行中唯一不分红的银行,且已经持续4年之久。
03
越涨越慌越痒
在宏观经济承压的当下,股票市场萎靡不振,债券市场却走出了单边大牛市。近期,即便在央行亲自下场卖空国债的大背景下,10年期、30年期国债主力期货价格仍在不断刷新历史新高。
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走势图,来源:Chocie
两大金融市场均在反应一个现实问题:资金不愿意冒险,更愿意追求稳定收益。
其实,银行越涨代表股票市场风险偏好越低,那么股民、基民重仓的成长板块很可能无法形成市场合力止跌企稳,回本之路更加遥遥无期。
截止今年一季度,公募基金(背后是基民,也一定程度上代表股民仓位状态)重仓TOP3行业分别为食品饮料、生物医药、电力设备,比例分别为13%、11.7%、10.8%。
2021年2月18日以来,食品饮料累计大跌超过55%,蒸发市值3.85万亿(白酒蒸发2.7万亿)。2021年7月以来,中证医疗指数累计大跌70%,已跌回2014年,蒸发市值3.76万亿。2021年11月23日以来,电力设备累计大跌59%,蒸发市值4.5万亿(电池蒸发2.4万亿,光伏蒸发1.5万亿)。
以上三大成长板块调整时间如此之长、调整幅度如此之深,远超过去2015年、2018年股灾的时候了。且三大板块累计蒸发12万亿之巨,占到全市场规模缩水总额的近70%。
这导致投资信心受到重创,基民也形成了负面循环的赎回潮。
据长江证券统计,A股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在今年二季度末回落至3.22万亿元,净减少3102亿元。剔除下跌引发被动缩水外,今年二季度存量基金遭净赎回2634亿元。这个规模在2005年以后单季度净赎回排名第三,仅次于2015年三季度的8051亿元和2024年一季度的2797亿元。
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走势(2004-2022),来源:长江证券
其实,今年上半年基民主动赎回金额达到5199亿元。赎回资金又去了哪儿?
上半年,股票型ETF增加了3591亿元,但这并不是基民主动权益基金赎回后去加仓申买的,而是神秘力量救市大幅买入的(3400亿,基本匹配)。可见,部分基民在持续多年亏损后,坚定离场,不玩了。
离场后,一部分资金必然分流到固收市场了。上半年,货币基金新增规模1.9万亿,债券基金新增1.57万亿。基民资金迁移,同样反应了一个尴尬现实:避险求稳。
银行股逆势爆发,是场内大资金表达避险的一种方式。但这样的抱团上涨,场内多数散户恐怕也高兴不起来,因为仓位压根就没在银行上——2024年一季度,公募基金银行持仓占比2.46%。
银行越涨、越慌、越痒在线配资股票平台,风险偏好起不来,市场大幅走强短期或许仍是一种奢望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网观点